[杂文] 杜甫:戏为六绝句_庆祝党的生日绝句

[复制链接] 【举报中心】
查看15 | 回复0 | 2024-8-7 22: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写作时,很多人喜欢引用诗句,而诗句其实是诗词中的一句。古诗的特点有:句子的整齐、平仄和对仗、词藻和句法、节奏和韵律。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可以了解到文学的兴旺衰落。那么,对于诗句的名句你都知道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戏为六绝句”,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戏为六绝句》
作者:杜甫
原文: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其四)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注释:
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着名诗人。文章:泛言文学。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2、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3、嗤点:讥笑、指责。
4、前贤:指庾信。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5、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着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6、轻薄(b):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哂(shěn):讥笑。
7、尔曹:你们这些人。
8、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9、翰墨:笔墨。
10、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11、龙文虎脊:喻瑰丽的文辞。
12、翡翠:鸟名。兰苕(tio):兰花和苕花。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13、掣(ch):拉,拽。
14、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15、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16、窃攀:内心里追攀。屈宋:屈原和宋玉。方驾:并车而行。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17、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18、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19、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20、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汝师:你的老师。
翻译:
(其一)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其二)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其三)
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其四)
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翡翠飞翔在兰苕之上一般的货色,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其五)
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其六)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注:指刘禹锡)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的作品;也缺乏运用于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显得情味盎然,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剪烛谈心;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或者嬉笑怒骂也好,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表现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中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着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六绝句》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嘲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杜甫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第四首诗继续第三首诗意,对那些不负责任地胡乱糟蹋前贤现象的批评,指责这些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一些翡翠戏兰苕一般的货色,而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的伟着。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充分发挥才力,才能在严整的体格之中,表现出气韵飞动的巧妙;不为篇幅所困,不被声律所限,在法度之中保持从容,在规矩之外保持神明。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彩绝艳,它才会成为千古诗人尊崇的典范,由六朝而上一直追溯到屈原、宋玉,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而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是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思是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所以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诗人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的健笔凌云,四杰的江河万古,就在于此。反过来,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时期的后尘,固然是伪体;而一味模仿汉、魏时期古人的作品,也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是无所不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这话有好几层意思:只有无所不师,才能兼取众长;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不限于一家,虽然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诗人自己的创造性,这是第一层意思。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这是第二层意思。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的地方,这是第三层意思。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创作出诗人自己的佳句,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Openke.Cn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绝句迟日江山丽》
作者:杜甫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翻译:
江山沐浴着春光,
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
《绝句江碧鸟逾白》
作者:杜甫
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逾:openkE.cN更加、更多。
2、欲:好像。
3、然:燃烧。
4、过:过去。
5、何:什么。
翻译: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杜甫:绝句漫兴·眼见客愁愁不醒
《绝句漫兴眼见客愁愁不醒》
作者:杜甫
原文: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觉莺语太丁宁。
注释:
1、无赖:本指放刁、撤泼,这里引申为调皮、撩拨人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眼看着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而无赖春色却故意来到江亭,撩逗人的愁绪。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翻译: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
《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
作者:杜甫
原文: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翻译: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
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
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
作者:杜甫
原文:
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瞿塘险过百牢关。
赏析:
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此诗作于大历初,描绘歌颂了此处的山川形胜。
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巴、东字在首句重复,前分后合,构成由舒缓转急促的节拍,使人从声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气势。中巴之东巴东山,七字皆阴平声,更属创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调,有助于气氛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次句写江水,开辟用如时间副词,意为从开天辟地以来,自古以来。不说自古而说开辟,极见推敲。因为自古只能表达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个动词联合结构的词汇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种动感,仿佛夔门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结果,既形容出自然的伟力,又见出其地势的古老和险要。
前两句从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环境,下两句进而更具体地描绘其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处,也是三国时蜀汉防东吴的要冲,因它守住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所以说是三峡镇。在湍急的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其间道路古来难,不可谓不险。百牢关在汉中,两岸绝壁相对而立,六十里不断,因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来作比。下联十四字抓住高、险特征,笔力千钧,把高江急峡写得极有气势。两句分承山水,句式对仗,音韵砍截,与散行作结风味全殊。
如果我们用盛唐绝句传统手法作对照,就会发现此诗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传统绝句注重音调的平仄谐调,句格的稳顺;而此诗有意追求拗调,首句全用平声字,给人以奇离突兀之感。二,传统绝句注重风调,追求一唱三叹之音,尾联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杨仲弘语),构成转合,即使用对结,也多采取流水对;此诗用的对作结,类半首律诗,诗意的转折在两联之间,结束的音调戛然而止。三,传统绝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纯写景的不多,而此诗两联皆分写山水。纯乎写景,却又并非无情。它通过奇突雄浑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写景之中,读者能感到诗人对祖国奇异山川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诗句《杜甫:戏为六绝句》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公开课”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Openke.Cn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