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张镃:宴山亭_山的语录

[复制链接] 【举报中心】
查看21 | 回复0 | 2024-6-20 0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在生活中难免会需要用到诗句的地方,诗句是诗词中的一部分。诗句通常是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来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想要提升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可以阅读经典古诗词。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镃:宴山亭”,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宴山亭》
张镃
幽梦初回,
重阴未开,
晓色催成疏雨。
竹槛气寒,
蕙畹声摇,
新绿暗通南浦。
未有人行,
才半启回廊朱户。
无绪,
空望极霓旌,
锦书难据。
苔径追忆曾游,
念谁伴秋千,
彩绳芳柱。
犀帘黛卷,
凤枕云孤,
应也几番凝伫。
怎得伊来,
花雾绕小堂深处。
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赏析:
本篇为抒写相思离情之词。上片写相思孤寂。阴、寒二字点染出幽梦初醒后庭院的冷落和闺中人凄寂的心情。晓色催开阴云化为寒雨,给这阴沉的环境带来一线亮色,而新绿则以新漾的绿溪沟通南浦,将思妇的心绪引向情侣离别的南浦,触发对于远行情侣的思念。未有五句写思妇满腹相思欲向他倾诉,却难以依靠锦书传递,因为情侣无踪,寄向何方?真是一片渺茫。下片写怀人盼归。苔径三句感物伤心,写思妇独自踏过生着苔藓的小径,追忆旧日与伴侣摇荡秋千的嬉戏情景,而今秋千弃置一边,唯见彩绳空自摇曳,谁伴秋千?犀帘三句写她卷帘眺望情人而不见,夜梦情人亦无踪的日思夜想之渴盼,并推想情侣也应该几番凝伫,多少次地凝神伫望于我,以痴想传真情也。怎得四句设想情侣归来,花香如雾气缭绕芳馥迷离,暗示出情侣团聚后温馨、缠绵的欢爱氛围更发出留住他,直到老不教归去的决断。情感热切而真挚。全词叙事兴感,将今日、往昔与未来三者不同时空之情事交错相映,铺叙婉曲,辞情幽雅而真切。
openKe.cn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
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
《满庭芳促织儿》
张镃
月洗高梧,
露漙幽草,
宝钗楼外秋深。
土花沿翠,
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
微韵转,
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
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
呼灯灌穴,
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
独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
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
从渠床下,
凉夜伴孤吟。
赏析:
姜夔《齐天乐》前有小序,云:丙辰岁(1196)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词甚美。此词为叙写蟋蟀的咏物之作。上片写秋夜蟋蟀悲吟。月洗五句描述月夜秋寒之境。静听五句描写蟋蟀鸣叫。一个寒字透出秋深时蟋蟀叫声的寒瑟和词人心理感受的凄切。断续、微转则传达出蟋蟀叫声始而断续微吟,继而转变为凄咽悲沉,似悲弦哀管,如泣如咽。下片追忆儿时趣事,生动细腻地描摹了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和华堂戏斗的捉蟋蟀、斗蟋蟀的情景,饶有情趣,流露出词人对童年趣事的幸福感受。伴孤二字物我双挽,以移情手法写出蟋蟀极富人情味和同情心,构成无情之物慰藉有情之人,而有情之人感受到无情之物的真情,及二者的交感与共鸣,堪称妙境,极深微地传达出词人的孤独寂寞。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
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6、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公开课 wWW.openke.Cn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
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
苏轼因乌台诗案之祸,谪居黄州,友人张梦得(偓佺)于舍南长江边筑快哉亭,亭落成而赋此。题一作《快哉亭作》。上片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思路腾挪飞动,既言对先师的怀念,又示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与当年醉翁受挫,时虽异而情理却同之微旨。山色有无中,原出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欧阳修《朝中措》词借用平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一诗句而三大诗人用之,可见此句中界动人的美学魅力和蕴含的哲理意味征服人心的力量。下片写亭所见长江景观,承上亭下水连空渲染。先写长江澄澈如镜,忽然风作浪起,一白头老翁驾扁舟迎战风浪,境界壮伟。接下就江大风顿起之眼前景而联想宋玉《风赋》之雌风、雄风之说,为宋玉强作此解是不懂得庄周所谓天籁之宏旨。结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承上否定宋玉雌雄风之说,而肯定楚襄王快哉此风之叹,与快哉亭意旨巧妙绾合,表达了词人浩荡伟岸的人格及豪迈旷达的心胸。一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让读者联想天地间的快哉亭就像大浪中的白头翁的一叶扁舟,词人在人生的江海中遨游,任凭风浪千里,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快哉!一点对千里,极小与极大的比,开拓了词人胸襟与气度,正是其人能超然于物外、齐物达观的具体定量表述。黄蓼园云:前阕从快字之意入,次阕起三语承上阕写景,忽然二句一跌,以顿出末二句来,结处一振,快字之意方足。(《蓼园词选》)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2、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诗句《张镃:宴山亭》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公开课”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Openke.Cn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山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