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长恨歌读后感(合集九篇)

[复制链接] 【举报中心】
查看18 | 回复0 | 2024-8-13 15: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思考“长恨歌读后感”,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误请指正。读书使我们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尤其是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书中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将这些思维的灵光随笔记录进读后感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书中的知识。
长恨歌读后感 篇1
“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的。
”这是王安忆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一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虽说这句话形容的是将丽莉,却无疑也是对书中主人公王琦瑶悲凄命运最贴切之形容。但源于骨子里的叛逆让我觉得太过贴切的东西反而没有说服力。
对,王琦瑶是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就错了,可就应该全篇都错吗?为何她的信心和希望皆是错的呢?
她是王琦瑶,可却也不是王琦瑶。她不仅是当时上海巷子里女儿的典型代表,也是闺中待字闺女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女孩的代表。因此我不愿也不想让她的命运走向悲剧,更不希望她人生的主旋律终于一个“恨”字。
毕竟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当王琦瑶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被冠以“上海小姐”这样的殊荣。得到了一个好的开始,谁还会甘于平凡呢?
即使你想,外界也会时时提醒你,你不应该甘于平凡。因此王琦瑶成为李主任的“金丝雀”看起来也是一个顺势之举了。在淮海战役中,李局长被杀,王琦瑶被迫回归正常生活。
人是不得已回归了,可心又谈何容易能停止追寻呢?与程先生、康明森先生和凯拉先生的感情纠纷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最后,他们被长脚和失去手杀死了。真可惜!但王琦瑶到底从**开始就走错了呢?
为什么她又会一步错步步错呢?
我认为她最终悲剧的原因是她性格中隐藏的人性弱点无疑是主导因素。而性格最初当然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首先,她是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儿,在上海弄堂这样嘈杂混淆的地方长大,加之还有大户人家的闺阁与自己闺阁所产生的强烈对比,便由不得怨艾之心生起,欲望之心生起,此二者皆为闺阁大忌,祸根一样的东西。此外,其亦为杂糅的闺阁。在新旧文化的相互影响下,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花一样的年纪谁又不曾有个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呢?但如若离幻想远远得还好,可无奈王琦瑶外貌出众,曾一次次与自己的幻想触手可及。片场的试镜经历,题为“沪上淑媛王琦瑶”**的刊登,和有钱人家将丽莉的交往,上海三小姐的名号,这一件件的事情无疑使她那颗不切实际的少女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按照她外婆的话说“人心是最经不起撩拨的,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当她发现自己做主角的日子过去的时候,心里不免就有些跌入谷底了。就在这时,代表权利、靠山的李局长出现了。他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她怎么能不虚荣呢?
其次,她可不是天真无邪的小白兔。在复杂的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成长为一个知人善任、善于抓住人心的聪明女孩。但正如《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一样,难以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有一句话说的好“只世故而不世故”,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王琦瑶在与吴佩珍,蒋丽莉交往过程中足以见证她笼络人心的强大能力;在接踵而至的晚会中,她快速的适应能力让人惊叹;在与程先生等几个男人的情感交战中,亦显得游刃有余……和王熙凤相比之下,虽是小巫见大巫,但她悲惨结局无疑也倍受这个原因的影响。再者,其看似坚强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颗软弱之心也推动着她走向悲剧。
试镜失败不敢直面只想着淡忘,甚至不惜与最要好的朋友吴佩珍疏远;害怕失败不敢轻易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却又渴望站在高处;哪怕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却不敢表现得太过认真,怕自己的那一颗自尊心被打击;李主任出事后她选择了逃避,到邬桥去疗伤……这一次次的软弱使她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难以逃脱。当然,无法否定她亦是个坚强,努力生活的女子,可最后终是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命运。也许是自然,也许是性格,谁知道呢!
当然,悲剧的形成往往是外部世界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所以,除了性格上的弱点,怎么可能不是她一步一步走错的原因呢。
第一个影响她命运的人无非就是李主任。李主任是军政界的大人物,四十岁的他在女人的事情上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主题。因此,李导演没有爱情,当然也不需要女人来爱他。
他只需要承担人们的命运,一个个赋予不同的责任,同时,让自己暂时逃离现实。他有一套大房子和两个妻子,这说明他不能给王琦瑶结婚的承诺。除了给王琦瑶物质和荣誉还有一点爱,其实什么也不能给她。
因此,随着李导演的离开,一切只能像云烟一样消失。李主任能给她留下的除一些物质之外就只有一个不能消除的污点了……重回上海之后,遇到的康明逊可谓真爱。然而,这样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恋情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认为王琦瑶在这段感情中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她已经尽力争取了。她没有得到那是命运的安排。康明森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老式家庭。他父亲是个老厂主。他是第二任妻子所生,但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家庭的特殊使他集娇宠于一身的同时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人,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顺的男孩。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封建家庭观念,还是自身处境和性格上的弱点,他都无法和一个过去不那么美好的女人在一起。他自己也明白,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但他明知不行,却又不舍得放下。
自私地为了眼前的快乐,祸害了王琦瑶终身。后来,这段感情被家人知道了,但他们不敢面对这个老家庭;王琦瑶怀孕了,却逃避责任,于是王琦瑶找了莎莎作掩护。这么一个软弱无能的男人,我不知道该怎么为自己负责,我怎么能给王琦瑶一个承诺?
而对于后来有着巨大年龄差的老克蜡,我觉得是难以冠以“爱”的名号。老克蜡只是一个怀旧的人,他认识王琦瑶是为了让他觉得自己真的触动了往昔,而他的同情之心自然就诞生了。至于后来的爱情形式,我很难理解。我只知道,老克蜡的出现让王琦瑶看到了生命的寄托。在老年,人们可能想要的是稳定可靠的生活。
可无奈,老克蜡还是辜负了王琦瑶。当老克蜡看到了王琦瑶将要碧落黄泉之时,却害怕了。即使他再40年前崇拜,心仍然是现在的心。
所以当王琦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别人的时候,他害怕了,想逃走,以为这个地方再也不会来了。也许是因为年轻,他无法承受这么重的任务,所以他选择了逃避。可他终究还是留下了王琦瑶孤身一人。
只能怪遇人不淑,王琦瑶在这三个人身上都错付了青春。在错误的人身上哪怕我们再用力也依旧难逃命运的枷锁,可似乎也没能为力,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其实王琦瑶所遇见的人并非都是错误之人,程先生就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对象。
只可惜,王琦瑶自始自终都没有爱过程先生。程先生可以说是陪王琦瑶最长的男人,在几个男人中他出场最早,陪王琦瑶度过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时刻。程先生对王琦瑶可谓一见钟情,第一次给王琦瑶拍照就发现了她的美,欲罢不能。
他终其所有帮助王琦瑶摘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却始终被王琦瑶当成垫底的,也就是所谓的备胎。在王琦瑶的心里,程先生是她小世界的一个俘虏,而李主任是大世界里的人。正因为这样,程先生哪怕一片痴心却抵挡不了王琦瑶一步步走向李主任的步伐。
再次遇见之时,王琦瑶挺着大肚子,怀着康明逊的孩子出现在他面前。可程先生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不属于他的责任。我以为程先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可是我却忘了,程先生要的是王琦瑶的爱啊!
可王琦瑶心里对他只有恩和义,唯独没有情。这样心有不同的两个人又如何能有一个好结局呢!我想,假如王琦瑶曾经没有得到那些所谓的殊荣,她也许能和程先生走到一起。
可如果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排除所谓的内因再细究外因,不难发现,其实家庭和时代的因素又都是王琦瑶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在书中,细究王琦瑶的家庭,我发现,王琦瑶的父母始终都是缺席的。王琦瑶出场时,提到了她的家庭。父亲是个惧内之人,自己则因为在家中最为年长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
在王琦瑶选择李主任之时,父母皆没有极力反对,给予正确的引导。王琦瑶母亲是个势力的人,过去并不把程先生放在眼里。由此可见,其父母并没有尽到教导责任,反而促使了王琦瑶形成了功利之心。
王琦瑶家人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到了王琦瑶生产的之时,其母亲对程先生、严师母、康明逊的态度都不无说明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此外,其家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家庭角色的缺失显而易见。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到时代的大环境,又会发现时代造就了王琦瑶也毁了王琦瑶。
王琦瑶代表的是上海弄堂的女儿,因此她无非就是时代的产物,身上带着的只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这一个又一个的原因都成了毁了王琦瑶的原因。我无法挽救她,因为是时代促使她终究走向悲剧。她已经以她的人生谱写了一曲长恨歌,但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
我想,正如王琦瑶外婆的话,带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寻到真好处,真快活。莫要像王琦瑶一样没了这平常心,只剩颗走了样的心,领会的也只能是走了样的快活。王琦瑶的时代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却还在继续……
长恨歌读后感 篇2
《长恨歌》读后感
****5y
王琦瑶一生中有很多朋友,但他们都是蜻蜓,都是她生命中的过客,这也很可悲。
**中把这种友谊称为“小姐妹”情谊。这种情感虽然没有亲情和爱情那么稳定,但对于生活中缺乏情感慰藉的王琦瑶来说,却是一点温暖。但这种友谊在她的生活中似乎只起到了点缀和提升的作用。
吴佩珍、蒋莉丽、严师母、张永红等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王琦瑶的生活中。这些朋友都反映了王琦瑶的某种观点。就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写林黛玉,不仅正面写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还通过写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形象来映衬。作者用吴佩珍粗心、豁达、朴实、谦虚的个性衬托出王琦瑶的敏感,有些细心,有些骄傲。
**蒋丽莉不漂亮。站在王琦瑶身边只是王琦瑶的陪衬。蒋莉丽在那个并不温暖,甚至有些冷清的家里,让她的性格有些自闭,殷实的家境又让她的性格有些霸道,在蒋莉丽身上我们甚至看到了一点“男子气概”,后面她甚至卷起袖子干起了革命。这些都是与温柔妩媚的王琦瑶形成对比的。
再如严师母的骄傲与高高在上,对旧时的怀念,她和王琦瑶一起坐在平安里的房子里打牌,下午茶,怀念旧时的种种。还有张永红敏锐的时尚感、虚荣感和爱情观,都充满了王琦瑶的影子。王琦瑶的朋友,无论贫富,都不如王琦瑶漂亮优雅。
在这些朋友的背景下,一位才华横溢的王琦瑶出现在读者面前,但正是这些朋友把王琦瑶带进了深渊。
吴佩珍带王琦瑶见识了片场,让王琦瑶初次强烈感受到了自己的美丽,拍了**,成为“沪上淑媛”点燃了王琦瑶内心不安分的焰火,蒋莉丽让王琦瑶登上了“上海小姐”的选美舞台,改变了王琦瑶的人生,见识了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之后,王琦瑶甘愿成为李主任的情人,由于严师母,王琦瑶结识了康明逊,却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通过张永红她认识“老克腊”,展开一段“忘年恋”,一直到了晚年,王琦瑶的家里也从不缺少朋友,家里经常举行聚会,最后张永红的男朋友为了金子结束了王琦瑶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琦瑶的朋友似乎并没有给王琦瑶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成了王琦瑶悲剧人生的幕后推手。wWw.Openke.Cn
长恨歌读后感 篇3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刻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能够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齐,成了一部小说。时刻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正因它但是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但是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正因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因此就应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以前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能够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思考。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以前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能够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向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女儿的心思。鸽子从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里,从波涛连绵的屋顶飞上天空,穿云破雾。
从这一切里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瑶。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大喜总是难免虚张声势,再大的热闹也是一瞬间。从去片厂,照相,竞选“上海小姐”,王琦瑶平步青云,最终理所当然的在众人眼光中当了交际花。可一切终究过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里的一名护士。又经几番纠缠,最终死于他杀。
“王琦瑶原是白绢,后来就渐渐写上了字,字又连成了句,成了历史。”和吴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没有字的轻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则给她留下了浓重的墨迹,虽是华丽,却终究让她的一生走上了不归路。李主任的死,是将王琦瑶这段有关青春的历史剪下带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乱不成章节。与康明逊虽是真心诚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从萨沙到老克腊,虽是咫尺之间,却遥如天各一方。
这历史是苦涩而回味无穷的,她爱过恨过,最终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在生命最后的几秒钟里,她的思维穿越时空隧道,在怨恨些什么呢?也许自己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只是风中飘散的柳絮,在时代的风中掉落。
王琦瑶是千千万万的。天生丽质的是爱丽公寓中的王小姐,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以为花好月好,便长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梦醒了,才知道来不及了。想着过往,沧海巫山的,是曲终人散后没落的王琦瑶。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变叹息。唐时杨贵妃的歌舞再美,最终成了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梦,鸟只空啼。
我想我渐渐懂了长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本是将错就错,台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转千回,台下的人欢呼喝彩,皆是逢场作戏。曲终人散,余声绕梁,只剩长恨不息。
长恨歌读后感 篇4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世纪写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张爱玲
、王安忆和安妮宝贝。张爱玲看过,安妮也知道一点。但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似乎有点不对劲。开始读王安忆的一些散文
和短篇,就觉得这人写东西极其细腻,一读便知是个女人。即使写大历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笔触,将那血腥味、硝烟味、浓烈得化不开的政治情结都融在细细的、实实在在的文字里。
读《长恨歌
》前几部分时,有一种错觉:这是**
吗?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并非巨著的长篇里,看到作者对弄堂、流言甚至鸽子着如此之多的笔墨。
但读后才体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才能见识它的宽厚与封闭、高傲和孤独,才能循到王琦瑶们的生活轨迹。难怪她不遗余力地写了一件衣服。
这本书是为上海,OPenKE.cn为一个女人或成千上万的女人。从闺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儿,到名噪上海的“沪上淑媛”,再到令人艳羡的三小姐,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如果这样下去,恐怕会和张恨水的鸳鸯戏一样。
但命运不会如此仁慈,他不会同情一个不得不怜悯的女人,而是会毫无偏见地执行既定的规则。
一个女人,经历了两次,在不同的生活中,无助地在几个男人之间旋转。而她的悲哀在于,她永远是时尚的、不俗的、惹人怜惜的,然后结局便可想而知。阿
2、 莎莎和毛毛大叔成了没有结局的结局,他们再也找不到了;为她而死的程先生不知道是否有一丝牵挂;而她临死看到的几十年前在片场的情景,仿佛是上天的先知先觉,抑或缘定因果。
尤其让我动容的,是王琦瑶四人约定的聚餐。这让我想起《红楼梦
》。有人说小资情调太浓了,而恰恰是这以不稳定为大背景的温馨,更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难以逃过的阴冷。无声无响,却让人窒息。
张爱玲的《金锁记》或《半生缘》也会出现类似的场景,却不会让我联想到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
从头至尾,王琦瑶都没有老去。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她依然穿着阴丹士林的蓝色旗袍,半躺在半新的沙发上默默地躺着,卷曲的额头上满是寂寞的眼神。用一个不是传说的传说来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关于女人,关于上海,关于繁荣和命运。
尘埃落定,繁华不老。
长恨歌读后感 篇5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白居易笔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典范。但王安忆的**《长恨歌》却不是这样一个落入传统模式的作品。**从40年**起,叙述了一位平民出身的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弱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王绮瑶的一生是一朵初开的花。明妍娇嫩。她本应该占据所有的风景,但她只能在孤独中开放和枯萎;上海就不用说了,多少人沉浸在那段依稀仿佛的海上繁华梦中,难以自拔。王琦瑶是女人中的精灵,她把女人做到了顶峰,做到了极致,到头来还是死于非命。光阴流转,所有“爱不欲生和痛不欲生”的往事都沉淀了,世界又翻新了,王绮瑶在追逐时尚的后生们饥不择食的脚步中照旧是精致、矜持和不失风韵的。
王绮瑶是上海女人的代表,风情万种却不事喧哗,坚韧顽强又圆融机智。她们与浪漫无缘,却是有分寸、有担待的。王琦瑶啊,让人想都不敢多想,正如王琦瑶之于上海,“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
”王绮瑶身边的那些过客总是来去匆忙,聚了又散,或者散了又聚,最终却依然是她形只影单。这不奇怪,王绮瑶有些像算盘上的轴,那些散乱的木珠子是全靠她收拾、连缀的。她串联起的是自己庸常无奈的日子,也是一个城市萦回周折的历史。
这当然不是浮在潮头浪尖的历史,但小人物掩藏在时代洪流背后的随波逐流,又何尝不叫人揪心和感喟。似乎悲伤是不可避免的,但王安忆笔下的情感不仅是上海人的,也是上海人的;有冷静又有触动,既是伤怀的又是有间离效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带有冷暖胶合的字眼,指向的是老年人的旧事,也指向了文章本身。
王琦瑶曾经如此回想上海:“什么都是应该,合情合理,这恩怨苦乐都是洗礼。”这实在道出了人生真实的情境。
洗礼是什么?这是一种仪式。王琦瑶只是这个盛大仪式的牺牲品。这仪式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它本身即是一种悲痛,你能怎样?
悲痛之后,是虚空一片。已经虚空了,逃避当然不算上策,那就临着虚空之深渊,紧紧用手、用身子去贴住生活中具有美感的细节。即便死亡是40年前就演练好的宿命,即便旧上海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堕入黑白胶片的滑动中,堕入永不醒来的死亡中。
王安忆创作《长恨歌》用了一年的时间,她称这部**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她将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的用绵密、繁复的文字把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来处理的手法推向了极至,使我们很容易的进入她话语所营造的世界里。她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背景、写作技巧、内容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从简单到复杂,从清晰到模糊。
她说:“我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很想写出繁华梦破灭的故事。”没有人比王安忆更懂得上海,她触到了上海的骨髓,写出一个上海女人,一个女人荡气回肠的一生。
然而当王安忆把女性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生阶段放在虚构的情节中,并发挥到极致时,读者都有理由相信那个王安忆极力书写的女性就是她自己。尤其是这部**,在变化中她完成了由里弄中不谙世事的女孩到有招有式的上海女人的过程,这个上海女人如此剔透,甚至没有察觉她的存在,实际她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感觉橡皮筋已被拉到最大极限。  如果再次将其拉出,它将断裂。
最难以消散的当然还是弥漫其间的苍凉:象王绮瑶那般的女子是零落了,那个千娇百媚的旧上海也杳然了。
长恨歌读后感 篇6
2005年4月17日,我好久没认真看书了,脑子也一直处于干涸状态。
春节期间,百无聊赖之下就随手拿了一本书来看,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书皮儿上写着“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翻开书往深处走去。刚看了一两节,第一节是“弄堂”,第二节是“流言”,第三节是“闺阁”。看到第三节,我不知道是作者写的好,还是我生来就有一些冲动,大脑已经很多天没用了,于是脑瓜子开始胡思乱想。
脑子里全是上海弄堂的影子,就有些禁不住的想要去看上一看。
想去看看那些晨曦的光,薄薄的雾,那些天窗,那些工笔画般的墙壁,还有那些绿苔,还有……
想去闻闻那弄堂里的堆积出流言的东西,有混浊的空气,有薰衣草的气味,有脂粉香,有油烟味,还有那所有漂浮在流言上的东西。
其实,如果你真的想看到那些青苔,那些薄雾,往往是看不见的。那些工画般的剥落的墙已逐步被豪华的大厦所取代。
思想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旦它摆脱了框架的束缚,它就会自由驰骋。奔回到了小学课堂,是一堂语文课。那节课好象讲的是茅盾(真巧,又是茅盾)的《白杨礼赞》。
在台上,老师反复说,劳动人民是如何像杨树一样坚强、顽强的,等等。现在想起来,自己倒是想去那无边的戈壁,去亲手抚摸一下那些白杨,去体会一下独身一人在旷野中、在阳光下爆晒的切肤之痛。
人与阳光,与空气,与地球需要密切接触。人,本在那其中。
书中的青苔和油烟使我想起远处的家。
我的房子是几间瓦房,前面有一个小水坝。水坝是由几块组成的。铺了两块石头,一块是水泥做的。我家那地方要不久旱,要不就久雨。
那块水泥坝子在雨水年复一年的冲涤下,就有一些靠墙边的地方起了薄薄的苔。一到下雨天那块地就特别滑,过往的人都绕远了走。有些着急的或嫌麻烦的仍从那儿走,总有人不小心滑倒。
大人摔倒了起来骂声娘就走了,要稍小些的孩子可就有意思了。他们摔倒了不起来,就在原地坐着哭,哭得嘹嘹亮亮的,不带一丝虚假。待哭够劲了,自己起来把眼泪一抹又乐呵呵的玩去了。
到了傍晚,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冒着烟,有青的,有白的。从烟囱出来的烟柱一般都是保持不了多久的,慢慢的,就散了开去。小的时候,常常望着那烟出神,想着要是自己化身为烟多好,那样就可以飘得好高好远,自由自在的。
整个村庄都弥漫着这些烟,它们飘呀飘的,有一些烟就飘到了城市,让外出的游子时不时的都能闻到家乡的味道。
我想这样能唤起我这样的读者记忆的文章会越来越少,因为这条巷子里这样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很多东西是在我们经历过后沉淀在我们脑中的,不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
经历,沉思,然后升华。
王安忆有幸,他经历了上海的弄堂和上海,然后写了这本《长恨歌》。幸运的是,茅盾经历了那些戈壁和白杨,然后他有了我的魅力。我们一路走来,并继续走下去。
有了这些经历,我们是幸福的、无悔的。
经历是一段岁月,一段人生,一笔财富。
长恨歌读后感 篇7
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只有三部十二个章节,我却看了四个多月。每晚不忍多翻,只徜徉在那三四页间的细枝末节,合上书本时总要给我无尽的空间,萌发许多的遐想。阅读之始,一个女人的序幕就开始拉开,待到读完,一个生命已经在樯橹间灰飞烟灭,秋风萧瑟中再也没有她残存的世界。
王琦瑶,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人,但纵观其一生,却从来没有完整过。这世界本是残酷,而王琦瑶年轻时就已经将恶果种下,美丽的容颜,再配上一颗虚荣浮华的心,已经为她日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须不知一切要命运来搭载,人生八字载不住,纵然是心比天高,终究是命比纸薄,想要的得不到,生活的琐碎花絮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在《长恨歌》里,王琦瑶是有两幅写真的,一幅在开头,一幅在结尾,一个是她生命的预兆,另一个是她沉寂消逝的丧钟,全是真实的她自己,别人想替也替不了的。
正如上海的弄堂,“从制高点看,也是一番颇为壮观的景象,点和线恰如中国画的皴法,然而一点一划又似乎细工笔一样。老式的天窗精致乖巧,木棂窗格也是细雕细做,屋披上的瓦也是细工细排的,连窗台上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王琦瑶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弄堂,日照水洗,是岁月研磨成的小家碧玉,不管怎样摇身变化,底气仍然是上海弄堂里一般人家的女儿。且看弄堂里的景致也如王琦瑶的: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屋顶上空着的鸽笼,碎了和乱了的瓦片,那沟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铺的,有的是石卵拼的。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就是这样的气息,这样的底蕴造就了王琦瑶,当通过程先生、蒋丽莉母女的努力使她的艺术照片登上了《上海生活》杂志的封面,并被评上“沪上淑嫒”,继而参加上海小姐竞选,众望所归地被评上“三小姐”时,她的心已经在浮华中膨胀,虚荣塞满了心中的每一个孔眼。尽管还只是铅华洗尽的三小姐,没有大小姐二小姐的雍容华贵,没有她们那样的应酬场面,也没有她们被人们拿来当偶像的魅力,而她王琦瑶却是最大众化的,也是最直接的,就这样的她,她的心也不属于自己了。自从认识了李主任,她的心再也返朴归真不起来,再也由不得她了,隔三差五的吃请,老凤祥的戒指,雕刻西班牙风格花纹的木盒,爱丽丝的公寓,她的心已在开始往外面滑。当她住进爱丽丝公寓的一刹那,她的身份已经更新——她从一个花季少女沦落成了二奶,这是她心甘情愿的,虽然有物质引诱的因素,却彻头彻尾没有一个人逼她。
也正如讲的上海弄堂里的闺阁:通常是做在偏厢房或是亭子间里,总是背阴的窗,拉着花窗帘。纸上的百合花,被面上的金丝草,全都像用细笔描画过的,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上海弄堂里的闺阁,也是白手起家和拿来主义的,贞女传和好莱坞情话并存,阴丹士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也念,“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唱。它也讲男女大防,也讲女性解放。——王琦瑶正是上海旧弄堂人家的女儿,从小拥有的就是这样的闺阁,在这样的闺阁里梳头洗面,在这样的闺阁里略施粉黛,吃的不是鲍鱼燕窝,而只是居家过日子的青菜豆腐千张鱼肉家常菜。这样的闺阁本应是平常心的闺阁,这种环境里出来的王琦瑶也应该是淡雅无痕的王琦瑶。这闺阁养就的心,只要放入这个世界,不受红尘干扰也是无妨的,一旦干扰浸染,就再也洗不干净了。
书中说“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飞得高高的,看那花窗帘的窗,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样子,还是高处不胜寒的样子”,这就是王琦瑶的真实感觉。李主任把她安顿在爱丽丝公寓,成了金丝鸟,也成了笼中鸟,她不知道李主任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回来,当李主任在家的时候,她又担心哪天他会抽身而去,这是一个心里没有底的女人,一切由不得她。她把爱丽丝公寓当成了她的全部,而李主任却只当作人生的一点,是可有可无的一点,有需要就回来,没有需要就让她的心凉着,风干了晾干了全不管,公寓和金条就俘虏了王琦瑶的整座心。当李主任飞机失事后,一个新的局势来临了,一个新的黎明来临了,但王琦瑶的梦还没有彻底醒转,还有残留的痕迹和不灭的梦魇。
长恨歌读后感 篇8

《长恨歌》是一部充满情感的小说,作者王安忆以细腻而绚烂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跌宕起伏的一生。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小说的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少女,被选为“上海小姐”后,进入了一个充满虚荣和浮华的世界。她的。父亲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员,因此王琦瑶成为了一个“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然而,她的美貌和富有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上海解放后,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她的生活平淡无奇,但内心却始终潮水般汹涌澎湃。她和几个男人之间的纠葛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她和一个年轻的男同学发生了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这样的结局,让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真实,让我感受到了王琦瑶的内心世界。她的孤独、无助、迷茫、痛苦,以及最终的绝望和悲痛,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以及情感的真挚和珍贵。
总之,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有深刻的情感描写,还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读这部小说,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精湛写作技巧,还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生命的真谛。
长恨歌读后感 篇9
分类:  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初三读后感 >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版权所有:碧意时创作时间:2017-12-14 14 14:29:17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玄宗统治朝代,国力鼎盛,列国朝拜。
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下,玄宗的妃子数量或许难以统计,但当他遇到杨玉环时,玄宗集三千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
然而,明代的成就远远不及当时的唐朝。大王朝的君主自在地爱着唯一的conc妃。  除了爱,什么力量是如此巨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
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
我不得不问,玄宗是谁?在他手中,盛唐空前盛世,他会是这样一个昏庸的君主?或许又有人反驳:
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我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这么容易下降吗?
以唐玄宗的智慧,他不知道哪个比美更重要。
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正是这种对杨贵妃的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关键的时刻始终陪伴着杨玉环。在这样发达的今天,在这样理解爱情的今天,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
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
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只有爱才能抚平心中的痛苦!
唐玄宗和杨玉环虽然生活在古代,但他们的爱情却像现代爱情一样充满活力,令人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匿名

3万

主题

5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精华
0
金币
39510 个
贡献
0
违规
0
注册时间
2022-10-16